福建省毕业生就业创业公共服务网

创新创业需要政府精准服务

近年来,创新发展被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创新创业创造新价值,产生新供给,唤醒新需求,催生新财富,已成为新常态下的新共识与新行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和社会繁荣的新源泉。

政府精准服务为“双创”保驾护航

“双创”工作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政策环境的营造。

国务院2015年出台《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后,各地政府也相应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双创”发展的政策,着力打造以政府支持政策为导向,以创业培训、投融资对接、政策申请、工商注册、法律财务、媒体资讯等为服务内容的“双创”生态系统。政府将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审批改革作为推进“双创”工作的重要举措,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大力发展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把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器建设成为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综合服务平台。

苏州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刘亮认为,提升政府精准的服务能力,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精简科技创新项目评审门类,简化审批程序,完善信息公开,提高行政效能,加速行政资源向社会开放,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

“要为创业企业尽量提供便利条件,同时探索完善创业人员社会兜底保障机制,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大众勇于创业的良好局面。”刘亮说。

打造有效创新空间提高创新效率

创新空间首先是要素集聚、知识集聚和产业集聚的空间,是多元化产业集聚的空间。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教授陈建军认为,产业多元化集聚的过程使得各类企业和人才在空间上近距离观察和面对面沟通的机会大大增加,人与人、企业与企业协调创新的试验成本也大大降低,进而产生类似于“综合性大学”这样的知识溢出效应。

“特别是在大都市区域,由于大量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存在,相关的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物流服务业和金融服务业也比较完备,城市外围地区大量的制造业集聚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一旦在产业链、知识链、创新链的某一环节形成创新突破点,很容易产生连锁反应,提高创新效率。因此,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有效的创新空间,需要特别重视区域核心城市的建设以及相应的都市圈建设,在地域空间上培育起产业转型升级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引领者。”陈建军说。

创新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商品及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将提供多种组合的可能性,从而促使创新的产生。陈建军表示,要积极推进区域一体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建立一体化的市场,实施一体化的政策。“这意味着进一步破除人才流动的地域、部门和体制障碍,建立有利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研发部门的相互协作机制,使得新技术扩散和进入应用过程更加迅速,为要素的自由流动和社会创新环境的营造创造有利的市场和人才条件。”

支持新型孵化器建设鼓励创新资源共享

创业环境决定着创业企业的生存基础、运行方式和发展方向。“北上深杭”本身都具有良好的创业孵化基础,并都将建设众创空间、创新工厂等新型孵化器作为“双创”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副研究员赖流滨认为,应该加大对众创空间的引导和支持力度。“众创空间的本质就是多方向的试错,这不是政府领导决定的,而是创业者做出来的。所以,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保持众创空间建设的多样性,鼓励不同主体开办不同形式的众创空间。要鼓励有条件的传统孵化器按照市场化机制搞好创新创业公共服务,转型升级为各具特色的众创空间载体。”

赖流滨认为,创新资源的开放共享非常重要。“当前,我国众创空间存在机构小、散、信息不对称、单兵作战等问题。因此,应组建‘众创空间联盟’,围绕创新链和创新过程,提供增值服务,制定相关行业标准,加强行业监管和自律。政府要最大限度地激励高校、院所开放科研仪器设备和科技服务,建立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目录,对纳入目录的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后进行补助。充分利用现有的公共服务平台,整合资源,完善功能,搭建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全方位的创业公共服务体系,为创业者提供政策咨询、创业辅导、项目推介、成果交易、认证检测、金融服务、专利保护等‘一站式’创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