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毕业生就业创业公共服务网

校企合作 跟上产业升级步伐

    “十三五”时期,我市将全力打造泉州产业升级版,面对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等新变化,技术和人才作为产业升级的智力支撑,也需要同步升级。多年来,校企合作为我市企业用工、项目研发提供了大量智力支持,在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企业对校企合作有哪些需求和期待,校企合作未来还可有哪些创新方向?日前,本报记者走访了我市部分部门、企业和高校,对业界创新发展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了深入了解。

  调查

  机器换人 技术型人才更紧缺

  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企业用工需求悄然发生变化。一线员工要懂得操作智能设备、中高层管理人员需要培训提升、特殊岗位紧缺急需专业型人才,多样化的用工需求,给企业在招人、用人方面带来了不少难题。

  智能化应用人才稀缺

  近几年,我市传统用工需求分布并没有出现太多变化。市劳动就业中心数据显示,在用工需求方面,我市用工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企业,如制鞋、服装、陶瓷等产业,电平车工、鞋帽制作工、纺织针织印染工还是我市传统制造行业用工需求缺口数较大的工种。然而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寻找现成的专业技术人才,以及提高现有工人的文化、技术水平,是工业企业提出的新需求。

  “应用企业主要缺乏一些工科类专业人才,如软件开发、机器人维保等智能化应用的专业型人才,还有电工、钳工、电焊工等技术型人才。”黑金刚(福建)自动化科技股份公司董事长阙小鸿说,在机器换工的过程中,难免出现智能制造应用企业员工水平跟不上新技术和设备的步伐的情况。“应用企业在购买智能设备后,我们都会对其相关员工进行技术指导培训,然而就算是这样,还是会出现一些工人由于文化水平、不熟悉操作设备等原因,发生机器出现故障的现象。”

  现有员工技术水平不足,也导致机器坏了不会修的现象时有发生。“员工只会操作机器,却不懂修理故障,等待生产厂家维修人员维修就延误了订单进度。”阙小鸿在和很多客户沟通中了解到,“很多客户企业反应,工厂的新设备跟上去了,才发现懂技术的人少,缺乏专业型人才是最头痛的事。”市劳动就业中心数据显示,我市职业资格三级(高级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求人倍率=需求人数/求职人数)达到12.88,职业资格二级(技师)求人倍率为3.78。

  上市公司高薪难求一才

  “公司总部在晋江,技术研发中心设在厦门,综合了当地高校聚集情况、员工生活工作环境等多方面因素。”作为晋江市一家在新三板上市的软件企业,诺伊曼科技总经理王永华说,“公司需要大量中高级软件开发人才,而这些人才往往聚集在高校、科研机构较为密集的城市,人才的专业水平需要在这种环境中长期培养,本地缺乏这样的人才养成环境,本地招聘效果都不尽如人意,研发中心与企业总部分离也是无奈之举。”

  “前前后后换了不少财务总监和董秘,合适的人选屈指可数。此前公司的财务总监和董秘还得一人兼两职。”福建众益太阳能科技股份公司董事长陈光炎也苦于找不到公司需要的中高层次人才。“上市公司对财务总监和董秘的要求较高,虽然开出了至少两三万元的月薪,却还是出现了迟迟招不到合适人选的现象。”

  随着众多企业登陆多层次资本市场,对中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作为一家勘测企业,公司在新三板挂牌后,对勘测人才的需求量和专业水平也相应提高,而本地高校缺乏这样的专业,公司招聘的专业人才大多数来自外地。”伟志股份董事长陈志谋介绍。“上市企业和上市后备企业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财务总监、董秘等高管岗位,还有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技术领域。”市金融工作局相关科室负责人说,满足这些中高层次人才需求,大多还是需要高校与企业开展培训合作。

  特殊岗位急需高级人才

  根据《泉州市2014年度紧缺急需人才引进指导目录》,我市紧缺急需人才分布在轻纺、金融、物流等19个重点产业或行业,共48个相关领域,涉及重点领域及相关专业紧缺急需人才涉及的主要职业岗位109种。其中,大多数岗位对人才的要求高,需求量也较大。

  在近几年我市发展较快的智能制造行业,装备制造业人才就相当吃香,其涉及岗位包括机械加工工艺、机器人设计与研发、传感器技术、运动控制系统等,均要求人才为机械(路面)设计制造、机械加工工艺等专业,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位或高级技师、年龄在45周岁以下、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较强的研发能力。

  在传统的轻纺、石材等领域,特殊岗位也需要高级人才。比如石材加工需要数控技术及应用人才,需要是热能工程、机械设计制造、计算机等模型设计等相关专业;纺织行业中,面料检测需要染整工程、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化纤织造等专业人才;在香产业,制香、调香的岗位也需要制香技术、香料化学化工专业人才。业内人士分析,“这些人才仅靠企业培训员工来满足自身需求显然不现实,还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培训机构多方合作。”

  合作

  本地高校与450多家亿元企业战略合作

  面对泉州各产业纷繁复杂的用工和人才需求,我市各高校正通过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为企业经济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本地校企探索多种培训模式

  学生深入企业一线,对市场鞋类产品进行了解分析,根据调研结果针对鞋底构造、鞋材采用、材料组合进行设计,“未来学院将成为泉州产业发展的智囊库,打造权威智库咨询支撑平台;学院还将努力成为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助推器。”华侨大学工业设计研究院院长杨学太说。工业设计与泉州各产业深度合作,是华侨大学多年来开展校企合作的缩影,其合作涉及纺织鞋服、化工、茶叶、建筑等多个行业的技术、管理、金融诸多部门岗位。

  工业设计大潮正在席卷泉州。日前,泉州市工业设计协会、泉州师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茂泰(福建)鞋材有限公司联合举办“茂泰杯”鞋类产品专题设计课程竞技(工作坊)活动。与企业的合作在泉州师院各院系已相当普遍,据了解,泉州师范学院已经与我市100多家单位,包括数十家产值亿元以上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与交流。

  黎明职业大学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与省第五建筑工程公司合作建设建筑工程学院,生产自动专业与福建恒安集团合作建设机电工程学院,该校还探索“研发服务+订单培养”、“实体融合+项目化教学”、“集团化办学+行业指导”、“订单融入+任务驱动”、“行业培训+课程融合”等5种校企合作模式。泉州信息工程学院也加强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形成了“园中校”、“校中厂”、“厂中校”的人才培养三维格局。

  据了解,上半年,我市各高校共与450多家年产值亿元以上的企业建立了校企战略合作关系,双方在联合培养人才、共建实训实习基地、联合开展技术研发、组织企业员工培训、高校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引导毕业生到企业就业等方面构建起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平台。

  异地高校合作

  对接国内领先专业

  泉州企业与外地高校和科研机构也常年保持着合作,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华大学、西安电信四所等高校和科研机构,是许多泉州企业熟悉的合作伙伴。

  “该项目实施后,将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基尼龙产品。”福建华城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毅建介绍,去年公司与华东理工大学、安溪茶叶生物科技公司合作承担了国家“863”计划项目——利用生物基原料生产绿色尼龙聚丁内酰胺,为应对化石基原料的枯竭提供技术储备。

  一些高校专业领域契合泉州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校企合作的成果更为明显。由福建百宏聚纤科技实业有限公司、东华大学联合完成的超仿棉涤纶长丝开发项目,获得泉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东华大学与著龙服装合作的“男式内衣品牌企划”项目也有不错的市场反应。著龙服饰销售部门负责人表示,双方的合作只是开始,未来在产品创意设计、品牌市场推广、企业战略等方面会有更深入的合作。龙峰纺织行政负责人说,“晋江鞋服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不少企业遭遇发展瓶颈,未来制造业要如何发展都是应该关注的问题,而与高校的合作,则是注入了智力支持。”

  互联网+、数控一代等所需技术类人才,本地高校培养较少——

  校企需要 全方位多层次合作

  对策

  当前我市校企合作的模式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模式,但采访中,不少企业仍表示,从本地高校获得的智力支持不足,校企合作不能停留在一线员工培养层面上,面对企业转型升级的用人新特点,校企合作仍需要创新和探索更多方式。

  拓展传统“订单班”领域

  如今,我市由企业提前预订或签约的学生所组成的“订单班”并不鲜见。去年年底,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举办了一场“现代学徒制暨陶瓷大师班”座谈会,在全省范围内率先试行全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据了解,全市多所高校开设“订单班”,每年能为企业输送3000多名技能型人才,实现专业人才与社会需求零距离,学生毕业和就业岗位零距离。

  同时,“前校后厂”等校企合作新模式也收获了不错效果。此前,晋江已有5所中职学校与60多家企业签订合作办学协议,与100多家知名企业有长期合作关系。其中,晋江职校的“百宏班”、安海职校的“恒安班”等8个企业冠名班,以及晋江华侨职校引进汽车维修企业、鞋样研发中心等,均取得了良好成效。

  “但是从我市多所职业院校专业看,会计、文秘、工商管理类专业较多,针对近几年工厂需要的‘互联网+’、数控一代等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类人才专业,不管是在专业设置和人才方面都还比较少。”阙小鸿认为,目前校企合作的“订单班”已经较为成熟,对于技术人才的培养有很好的优势,未来可以在涉及行业、专业方面有所拓展,跟上泉州企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杨学太认为,“由于这类人才要有一定的培养时间,需要企业提前与学校沟通用工需求,在课程、学习内容上针对各种专业技术进行教学和培训。”

  科研项目对接一线需求

  近年来,福建省“海峡杯”工业设计(晋江)大赛、“雨中鸟杯”国际大学生伞具创意设计大赛等赛事吸引我市不少企业和高校师生参与其中。“参加这些赛事对于学生了解企业和市场需求有很大帮助。”杨学太说,比如“茂泰杯”鞋类产品专题设计课程竞技(工作坊),在为期两个月的时间里,学生们创作了一百幅设计作品。

  “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企业、高校和协会通过赛事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设计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而且为企业注入新鲜活力,给企业管理、产品研发人员及设计师提供新视野、新思路,同时还能为企业推荐人才,拓展院校、企业的合作关系,达到三方共赢的目的。”茂泰鞋业总经理丁思恩认为。

  “此外,目前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不少集中在技术和产品项目开发上,研发团队主要来自高校,企业科研人员日常互动参与度不是很高。未来可不局限于技术、产品以及课题方面的研发,将企业、高校双方的人才培养项目纳入科研合作,高校师生深入企业一线、企业员工走进高校互取所长。”杨学太说。

  针对性培训提高管理层水平

  除了在人才培养方面需求合作,在职员工包括中高层管理人才的培训,也是学校和企业关注的一个热点。业内人士认为,“现在企业面对的各种培训多种多样,质量也良莠不齐,提高培训质量,让参训人员有所收获更为重要。”

  不久前,“泉州市重点上市(挂牌)后备企业财务专题培训”在华侨大学开班,来自我市重点上市(挂牌)后备企业的40多名财务总监、财务主管参加培训。“重点上市后备企业证券、财务高级人才培训,上市公司董事会秘书培训、重点上市后备企业财务培训……这几年依托省内外高校和机构,我市重点上市后备企业和‘新三板’等场外挂牌后备企业的财务和管理人才参与多次培训,提升了企业资本运作水平。”市金融工作局相关科室负责人认为,其实企业现有的管理人才还有很多挖潜和提升的空间,与高校和机构合作培训,一来提升了企业现有管理团队水平,也减少了企业吸引中高级人才的成本。

  探索合作新格局

  多年来,我市校企合作项目很多,主要集中在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两大领域,获得了较好的成果,探索出许多运作成熟的模式。然而随着企业需求的变化,校企合作在内容和形式上也需要有所突破。

  由于我市企业在机器换工、精细化管理等方面的发展,企业用工更趋向于专业化,对人才要求更高。在企业技术、管理升级的同时,员工也需要找到业务技能升级的通道,校企合作培训并拓展契合企业需求的培训领域,是企业进行内部挖潜的重要渠道;在科研项目合作上,由于高校学科、专业设置等原因,企业与本地高校的合作还需要做出许多调整,才能形成企业一线需求与高校智力支持的对接。

  当传统的订单培养、项目合作、行业培训遇上“互联网+”、智能制造、电子商务,企业对校企合作提出了更多的需求,也有着更高的期待。产业链上的需求将触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校企合作的模式和内容都等待同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