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类与机器人再次进行了一番较量——比赛写新闻。虽然最后机器人败北,但是它又一次刷新了人类的认识。以往在人们的印象里机器人只能从事机械、繁琐的简单工作,但是在这个智能时代,先有IBM的深蓝打败了世界棋王,后有机器人与人类PK最有创造性的工作之一——写作。如此种种不得不让我们担忧,机器人如此强悍,未来到底会不会抢走人类的饭碗? ——新闻缘起—— 机器人与人类记者比赛写稿 近日,国外媒体公认的写作能手、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驻白宫记者ScottHorsley和一台可以写新闻的机器人“WordSmith”进行了一场写新闻比赛。 二者一起等待Dennys餐饮公司公布财报后,同时开始写一篇短报道,整个过程用秒表计时,比拼速度和质量。 在Dennys餐饮公司的财报公布后,ScottHorsley用了7分钟写完了这条新闻,而WordSmith却只花了2分钟,但是在稿件质量上,ScottHorsley获得了更多人的支持。NPR在Polar上发起了投票。截至发稿时,机器人写的文章获得了912票,人类写的获得了9916票。人们认为,Horsley的文章虽然更长一些,但语言更简明易懂。 机器人写作新闻开始备受关注,是源于2014年7月美国加州发生的一次里氏4.4级地震,在地震发生后仅3分钟的时间里《洛杉矶时报》便在其网站发出消息,是所有新闻媒体中最快的,其之所以能够抢占先机,是因为该报道的作者是一个名为Quakebot的新闻自动生成系统“机器人”。 此后,美联社与AutomatedInsights公司签署了550万美元的协议,引入其WordSmith平台撰写有关公司财报的新闻报道。有了这个平台之后,美联社每季度报道的财报新闻数量从之前的300多篇增长到4400篇,几乎可覆盖美国所有上市公司。 除了AutomatedInsights以外,NarrativeScience公司也开发了撰写新闻的机器人。包括《福布斯》在内的20多家媒体都是这套系统的客户。 ——核心关注—— 机器人只擅长写结构化的稿件 “周日,天使队在第九局中落后两分时,情况看起来不妙,但凭借弗拉迪米尔·葛雷诺赢得的关键一分,洛杉矶天使队挽回败局,在芬威球场以七比六的比分击败波士顿红袜队。” “周六下午(4月24日),密歇根大学棒球队在威尔彭棒球场——具有历史意义的雷·费舍尔体育场的所在地,通过赢得四分的第五局比赛,扭转局势,最终以七比五的比分赢得了与爱荷华棒球队在周末举行的三场比赛中的最后一场。” 这两段文章中,有一段是人类写的,有一段是机器人写的,你能分辨吗?答案是:上边是机器人写的,下边是人写的。如果你猜错了,那你不是唯一一个。那么机器人如此炉火纯青的写作,究竟是如何实现的呢?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原常务副理事长韩力群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所谓机器人撰写新闻报道,应该属于人工智能的范畴,实际上你看不到一个机器人在敲击键盘,而是电脑在自动生成稿件,这是由一些智能算法和程序软件完成的。 “目前,机器人只擅长写一些比较结构化的稿件。”韩力群说,很多新闻是有相对固定的格式的,比如财报、球赛、突发事件等。而消息的导语也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这5个固定要素。因此要撰写这种格式比较固定的、不需要进行创作的稿件时,就可以事先设定好一些套路程序,就像做好一个个模板一样,然后给机器人一些不同的素材,让它们将其填到模板里去,从而完成稿件的撰写。 AutomatedInsights公司的“机器人记者”,充分利用了模式和规则,从故事的构思、素材的采集、组织与整理、文章结构的处理,到最终的遣词用句,大都有模式和规则可循。而NarrativeScience开发新闻机器人,用的方法就是创造模板,机器人抓取数据并填入相关空格里,只要有格式,机器人就能够完成工作。 机器人与记者未来或将各司其职 据美联社称,Wordsmith撰写的文章错误率比人工撰写的文章更低,现在已无需人工干预。而且平台每周可以撰写数百万篇新闻报道,系统每秒甚至能生产2000篇文章。面对机器人写作耗时短、成本低、产量高的强悍,记者不禁对自己未来的饭碗有了深深的担忧,险些哭晕在厕所。 当人们担心机器人会不会抢了记者、编辑们的饭碗时,业界却有不少人士认为二者未来将是各司其职的关系。 韩力群认为,机器人写稿件不可能有训练有素的人类写得那么好,这从外国记者ScottHorsley的稿件获得了更多人的支持就可见一斑。记者的知识是日积月累的,用的时候可以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而机器人只能依靠人类为其存储的语料库,以及写作知识程式来写作,而这些与其说是“写作”不如说是“生产”更恰当。她说,机器人对人类记者来说只是一种辅助的工具,“就像计算工具一样,人们做加减乘除用笔算很费劲,我们就让计算器或者计算机替我们做,这并不是抢饭碗。”此外,作为人类记者的辅助工具,机器人记者可以把记者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使人类记者有更充足的时间采访深度报道,进行选题策划。 Quakebot的设计者舒文克表示,机器人写手虽有其技术优势,但却无法完全具备人类的灵活性和创造力。“让机器人成为记者的帮手,我相信,它会使工作更有趣。” 美联社表示,机器写作并不意味着记者会丧失工作,而是将美联社记者解放出来,专注于做更多注重人性化色彩、体现人类智慧的内容,而机器则做其擅长的对大量数据的收集整理,以及有规律可寻的结构化文字工作。 ——专家建言—— 机器人不是敌人,或将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自1959年美国制造出第一台工业机器人以来,机器人在日本、韩国、德国等工业化国家得到了大规模应用,并且越来越朝着“小而有力”“聪明好用”的方向发展。但是另一个问题也随之而来,机器人会不会让各国本已十分严峻的就业情况雪上加霜。 在沈阳一家汽车企业,仅车身车间就有超过600台机器人,每个机器人有自己明确的工作职责,它们在不同的生产线上专业且毫无怨言地忙碌着。从二楼看下去,整个车间几乎看不到工人,只有一群群“变形金刚”在时而迸溅的火花中大显身手。 “在工业生产线上,机器人具有超人的优势。”韩力群说,工业生产线上的工人从早到晚从事比如拧螺丝、钻孔、焊接这样简单枯燥的重复性劳动,就会烦、会累、会走神,然而机器人从事这种工作就会做得又好又快而且可以连续作业不知疲倦。 然而,韩力群也指出,虽然人工智能在很多领域具有显著优势,但是目前各种智能算法使得机器人只适合从事一些以逻辑思维为主的工作,却很难从事像文学创作、绘画、作曲、科研这类具有创造性和创新性的工作,因为这类工作既需要逻辑思维,更需要形象思维,还需要灵感与顿悟等“突发奇想”,而人类目前还不擅长把这类思维方式变成机器人能够执行的算法。 在业内专家看来,短期内机器人可能会抢走一些工作机会,但从长期和全局来看,机器人不但不会抢走工作机会,反而还会创造大量就业。 屏蔽此推广内容“倒退几十年,那个时候计算机应用还没有这么普及,企业的自动化程度也没有这么高。那时候就有人担忧‘如果未来大量使用计算机,我们的饭碗会不会被抢呢?’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计算机不仅没有抢走我们的饭碗,反而增加了就业岗位。”韩力群说,日后大规模使用机器人,会有更多的人转向从事机器人研发、生产制造、维修以及机器人教育、培训等领域的工作。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所长于海斌也指出,从2004年到2008年,德国的机器人总量增加了约2.3万台,同期的失业率从4%下降到1.8%;巴西的机器人总量增长约2000台,失业率从9%降至7%。“这些数据说明,机器人产量的增长不会造成大量失业,相反,更多的就业机会被创造出来。” “我们不应该把机器人放在与人类对立的位置,而应该建立和谐友好的人—机关系。”韩力群说,机器人把人类从简单重复和危险工作中解放出来,使人可以投入到更具创造性的工作中。未来,在机器人面前,人仍将具有无法替代的优势,而未来的世界将由人与机器人协作创造。 |